THE LATEST ACTIVITY
| 最新活动 |
BG大游,由北滘慈善会·惠妍教育助学基金支持的梦想1+1储蓄计划之成长夏令营活动顺利开展。在挑战中蜕变、成长的不仅是
夏令营的分组中最小的6岁,最大的14岁,在团队建设的环节中,年龄的差距对于孩子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小的孩子理解能力跟不上大孩子,大孩子对成功的迫切期待常常无法顾及小孩子的速度。也因为这一个挑战,不少组别屡屡失败。
一开始,大孩子们总有各种抱怨,但面对失败孩子们开始调整,抱怨慢慢地变成了蹲下来和小孩子一次次解释。团队中,一开始游离在团队以外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也慢慢聚拢到团队中。
“不用担心,你只要按照我们说的,你就能做好的”,9岁的沛禧蹲下身和6岁的彦霖说。
挖完豆薯后,看到年龄较小的孩子提不动豆薯,13岁的志杰二话不说就接过了重重的豆薯,话不多的他总会温和地默默地伸出援手。
经过一天的团队拓展游戏的磨合,孩子们慢慢找到了默契。虽然对于炒菜、做饭并不在行,但年龄较小的孩子们并没有就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希望能够为这一顿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6岁的雨倩不会炒菜,她跟在“主厨”11岁的俞希身旁,主动当起小助手,递盘子、端菜,一点都没闲着。
8岁的俊朗看到食材中有鸡蛋,自豪地举起手说“我会炒鸡蛋,我想炒鸡蛋给大家吃”,果然他炒出来的鸡蛋受到了大家的喜欢。“我还想学习做其他的菜”,俊朗炒完鸡蛋后又守在了炉子前一边帮忙一边向其他小伙伴学习炒菜。
“我们要关心‘查理’,要鼓励他,不能对‘查理’大吼,要耐心的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
领导力工作坊中,社工带领了一个叫“查理”的活动,活动中的“查理”因为不受欢迎受到了伤害,虽然事后队员们都帮助“查理”回归团队,但“查理”已经满身“伤痕”。面对这样的情景,孩子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小辉向芷羽表达了感谢,“感谢你在这两天中,每次团队活动都想出好的点子和对策”。
今年第二年带夏令营了,去年孩子们一出现小状况,我就会特别紧张,手忙脚乱。今年我的心里却很镇定,遇到问题会想着一步步解决,对小组的娃娃们也是多问多听多提醒。学会用更加从容的态度,面对问题和小插曲,于我而言,是成长也是惊喜。
今年的夏令营,我把我的信任交给孩子,相信他们足够勇敢走向远方,相信他们足够智慧解决难题,也相信他们足够幸运邂逅成长。从北滘到肇庆,汽车转小船转电瓶车,孩子们自己点人数,自己排好队,遇到掉队的小伙伴还会帮忙一把,我在一旁看到满满的都是惊喜。等齐人才吃饭,吃饭时礼让照顾不抢着夹菜……这样的生活智慧,会是孩子未来走得更远的垫脚石。
今年是我第二年带领夏令营的活动,如果说第一年的夏令营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鲜活的、缤纷的、七彩的活泼气息”,今年的夏令营带给我的直观感受则是“温暖的、柔软的、热烈的赤子之情”。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群看起来调皮捣蛋、需要社工带领合作的孩子,会细心捕捉到社工不舒服的表情,在两天里相继前来关心、问候;得知带队社工身体不适时,主动站出来协同团队的孩子一起完成任务……表面调皮捣蛋的孩子们,内心藏着一颗温暖柔软、有责任担当的心。
在这2天一夜的时间里我接触很多事和物,认识到很多朋友,也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我自己,发现了孩子们身上有而我没有的优点。团队拓展环节看到孩子们团结一心地一次一次完成任务让我认识到团结的力量,恰恰团队精神是我一直所缺少的;以及闹矛盾需要找一个切入口,多换位思考把矛盾化小。通过这次夏令营我觉得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夏令营,也是我作为志愿者的一次夏令营,再一次认识了我自己。
2天1夜的时间,我发现了小朋友们小小的变化。从开始的不熟悉到后来玩到一块,从默默不做声到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只照顾自己到照顾他人,发现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变化,我内心感到特别的幸福,也发现和小朋友相处确实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事情,让他们有发表自己感受的权利,也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